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資訊和管理的交界 - 資管的心得分享

進入 CMU 唸資管也差不多八個月了,由於課程設計的關係,兩個學期下來就已經修了十八門課了,回想起來也是蠻恐怖的。有些朋友問我為什麼要花時間再唸一個碩士,資工背景的人(?) 唸資管的意義又有多大呢?我想正好可以利用這篇文章整理一下想法。

台灣的資管系畢業生最大的出路,往往是公司的網管或系統管理者。網管或系統管理者所隸屬的資訊部門,一般來說都是直接隸屬在總經理的管轄下,跟會計部門一樣屬於掌握公司神經的部門。但實際上,資訊部門往往是各部門的小奴才,吃力不討好;員工,(特別是 IT 業)認為他們技術能力不足,或虎假虎威擋東擋西;老闆則認為這個職位平常養著好像也沒什麼價值,運氣不好就被外包了,真的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機會不多。

在美國的普遍狀況我並不瞭解,但是在我所唸的學程中所強調的價值,則和台灣的養成教育有所不同。我試著把這些價值用一些話表達出來:

“溝通是最重要的技能,專業其次”
“一個研發計劃如果不能回收投資,就不值得做”
“在管理階層的等級,交談的語言是財務,不是程式”
“老闆很忙,沒空看超過兩頁的報告,所以不要浪費時間交超過兩頁以上的分析報告 (給教授)….”
“….看看這家公司的財報,我想你們就會瞭解政策對一家 IT 公司的影響有大….”
“你們從小到大都會說話,但沒有人教你們怎麼說商業語言”
“你們一定都以為自己會寫 email…但請看看這家公司的 CEO 如何用一封 email 蒸發掉公司 1/3 的市值….”
“這個工具我現在教各位使用,將來 A 公司高薪請各位工作時就可以用了…”
這樣看起來,似乎課程不強調技術,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在資管有兩個 “技術”,一個是 IT 的能力,另一個是財務的觀念。系上的畢業生一般來說有三大出路:資訊業(Google)、顧問業(Deloitte Consulting)或是銀行的 IT 部門(Morgan Stanley)。在這三個工作中,如果可以精通兩個技術之一,找工作都會比別人順利一些。當然,這是個跨領域的學門,所以如何結合兩者也是很重要的。銀行花高薪找 IT 人員,是希望他們可以利用所學的技術套用在商業流程上,或是把商業流程轉成技術語言,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都具備之後,溝通就成了核心價值。

作為一個 Computer Science 碩士畢業生,我覺得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課程對我最大的幫助,反而是在於瞭解商業的運作。過去,一個東西很酷,我們理想當然的認為應該要去開發,但現在我會問這個專案的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是不是比加權資金成本還好?以前我學過好多種 Data Mining、Machine Learning 的技術,現在發現原來用 Excel 卻可以快速的模擬出信心指數是 95% 的顧客購買行為;以前透過 Bayesian 演算法做了好多個作業,但現在套用在網路廣告上才發現可以超級精確的透過使用者看的網站推算出個人資料。當了好幾年 proxy 管理者,現在則會推算要把這工作外包的最高可接受價格為何;以前開網站直接想到的就是免費模式,現在則知道如何差異定價….

我覺得這就是熟悉技術之後最美好的事;你可以專注於商業應用和思維,而不像其他同學還需要去重溫機率或是演算法。當個案討論 P2P、blog 行銷、skype 電話客服時,你思考的是手邊還有什麼技術可以再應用上去。

資管的畢業生對企業價值不會只是完成一段程式碼而已。商管學生學的 “SMART 目標管理” 講求的是:

Specific: 明確的
Measurable: 可衡量的
Attainable: 可達到的
Realistic: 實際的
Timely: 及時的
但一個好的資管畢業生可以進一步回答這些問題:

Specific Message: 用 IT 來溝通明確需求
Measurable by IT: 用 IT 來統計目標
Attainable by IT: 用什麼系統/軟體/工具可以完成
Realistic Support Info: 透過分析 / 模擬來讓目標更實際
Timely Support: 用 IT 來減少完成目標所需的時間
在這邊上一些課經常是讓人很興奮的,例如學到怎麼計算長尾理論的參數,怎麼計算電話客服要設幾條等等。資訊界變化得很快,而有趣的就是真正商管的也許沒辦法掌握到底層的變化,而資訊出身的又太專注於技術的世界裡,作為中間的橋樑,資管應該要是一門令人興奮的學問才是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