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無意中知道 MOOC 網,才發現原來網上還有那麼多來自世界各地各所名校的免費課程。相見恨晚,大概就是我當時的心情吧。
我今年通過 MOOC 等平台完成的課程,那些中途放棄或延遲的課程不在列:
效率類: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
・Get Organized: How to be a Together Teacher
歷史類:
・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
・The Modern World, Part One: Global History from 1760 to 1910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寫作類:
・Crafting an Effective Writer: Tools of the Trade (Fundamental English Writing)
・English Composition I
哲學相關:
・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積極心理學)
・哈佛大學公開課:公正-該如何做是好?
自學的初衷
每個人學習的理由各不相同,我當初的想法很簡單:
1.為了提升英語水平
因為工作需要,我一直都斷斷續續學英語。大學剛畢業的時候,英語渣到看《紐約時報》就像看天書一樣,直到現在我都記得那種文盲般的挫敗感。中間省略一段渣渣的苦逼困鬥過程。直到後來系統地學習了口譯、筆譯的網路課程,再加上大量的實戰,終於我的英語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用武俠術語來說,就是有一種打通了任督二脈的感覺。
▲當時學口譯、筆譯時的部分講義筆記
打通任督二脈並不等於武功化境,恰恰相反,它只是練習高級功夫的基礎。說得通俗點兒,剛剛入門而已。但有了這個基礎,就像有了一點點內功一樣,再學各種招式就會容易很多。
那個時候,我決定學點其他功夫。而 MOOC 就好像是一個江湖,這裡有很多個門派,每一個課程就是一本武功秘籍,每一本秘籍都能極大地增強功力。於是,從《Learning How to Learn》開始,由此我開啓了刷課練功的徵程。(PS:因為要順帶刷英語,所以我選的課程大部分都是英文授課。)
分享一點經驗:
- 如果真想提高英語,就別看字幕;
- 如果實在聽不懂,要看也只看英文字幕;
- 如果連看英文字幕都很困難,那這門課對你太難了,建議換一門難度低一點的。
比如,詞彙量低於三五千的朋友,學習《English Composition I 》這門課可能會感覺吃力,學習《Crafting an Effective Writer: Tools of the Trade (Fundamental English Writing)》這門課的話則會相對難度適中一些。
2.為瞭解決一些很實際的困惑
1)明明生活順遂,為什麼不開心?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焦慮,我不明白明明自己工作穩定、生活順遂,為什麼還是不開心?
我問過周圍的朋友,但是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於是我決定自己為自己診治,這也是我學習積極心理學的原因。
後來證明,我當初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學完這個課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2)為什麼執行能力差?喜歡拖延?
這是我在 MOOC 上學習的第一個課程,這個課程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瞭解了拖延症的成因,以及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對抗拖延症。
3)如何有效的利用時間?提高效率?
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一些基本的時間管理方法,對於提高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幫助。《Get Organized: How to be a Together Teacher》這個課程非常簡短,裡面介紹的一些實用表格我也一直在使用,並不斷改進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格式。
學什麼?
之前有朋友問我,你最近都在網上學些什麼,我說歷史和哲學。她很意外地說了句,你怎麼不學些有用的,我還以為你學的是跟工作相關的東西呢。
朋友的話讓我深思,在她看來學心理學和歷史是沒用的,因為這些課程對升職加薪沒什麼用,花那麼多時間,還不如學門職業技能實在。關於這點,我是這麼認為的:
1.有用VS沒用
有很多人問我,平時用英語的機會很少,學英語有沒有用?
其實,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學英語?我覺得這個動機很重要,否則,你根本學不下去。
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我認識一位前輩,大學學的是科技英語,畢業後分配到政府工作。他是他們單位唯一一個堅持每天學習外語的人,周圍人都笑他,有現成翻譯不用,為啥自己學。直到工作十幾年後,中國使館招募駐外大使,他從上千人中脫穎而出,人生軌跡也由此改變。
所以,有沒有用,取決於你自己怎麼看,取決於你為什麼要學。有句廣告詞說得很好,「每個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難攀越的山,其實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只要學習,總會有收穫。很多時候,學習就是個不斷累積的過程,不僅是學英語,學其他東西也是一樣的。
2.需要VS喜歡
我們學習大部分是出於兩個目的:需要,或者喜歡。二者在效果上,很難衡量,但在持久性上,卻有顯著不同。
出於實際需要學習,大多是為瞭解決一些眼下的問題,比如為了應付考試、為了答疑解惑、為了考證加薪等。但是,這樣的學習很難有長效性,就像吃藥一樣,當病好了,你就不再想吃藥。就算接下來的補藥對身體有好處,但這種需求已經不那麼迫切了。舉個例子,高考結束後,還有多少人主動學過曾經不感興趣的科目?
為了愛好學習則沒有那麼強的功利性,就像追求自己喜歡的人,未必是一定要得到那個人,也不是為了經濟上的企圖,就是喜歡,就是想努力接近她,不計成本,經年累月,樂此不疲。
因此,在我看來,與其問「我應該學什麼?」,不如問「我喜歡學什麼?」、「我想學什麼?」。
3.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怎麼辦?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只有一個方法——嘗試。這和超市的試吃是一個道理,先嘗嘗,口味對了,那就對了,口味不對,換下一個。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一開始也沒有很強的方向性。只是先學一些覺得很實用,很感興趣的課程,再慢慢發現原來學習 A 還要知道 B,學習 B 還需要瞭解 C,為了更好的學習 A,其實我應該先學好 B 和 C......就這樣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要學什麼,按什麼順序學。
所以,不要想太多,先學了再說。基本上你能堅持學下去的,就是你比較感興趣的。
怎麼學?
1.招式還是內功?
我覺得學習就跟練功一樣,分兩種:一種是練內功,一種是練招式。
招式,淺顯易學,上手快,見效快;內功,則聚沙成塔,曠日持久,進展緩慢。武功要想登峰造極則必須內外兼修,內功要深厚,招式要精通。但是,天下武功種類眾多,包羅萬象,一個人窮極一生,真正能精通的也不過幾種,所以有些功夫學些招式就可以,有些功夫則需要苦練內功。
具體來說,以我自己為例,像時間管理、《學習困難科目的實用思考方法》這種實用類的課程,我把它歸為招式類,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實用技巧即可,不用深入。而歷史類、哲學類的課程我比較感興趣,則投入的時間更多,學習得也相對深一些,這些屬於內功。
2.學習方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同樣一個課程,不同的人學習,收穫也會不一樣。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學完一個課程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 What——這個課講了什麼?
- How——這個課是如何講的?
- Critique——你同意課程中的觀點嗎?
- Reflection——對你的生活有什麼用?
回答這些問題會助於將知識系統化,將各個知識塊有條理的組織起來。前兩個問題屬於比較淺顯的層次,認真聽課基本上都能回答上來。而人與人之間水平的差別往往表現在後兩個問題,它直接反映了你思考的層次,我認為,學課程和閱讀的方法是相通的。
怎麼堅持?
自學是件苦逼的事情,它要佔用你原本可以用來娛樂的時間。
為什麼別人看電視的時候,你要聽課?
為什麼別人刷網頁的時候,你要讀書?
為什麼別人逛淘寶的時候,你要寫筆記?
為什麼別人玩遊戲的時候,你要查資料?
為什麼一個人願意在下班後每天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坐在書桌前學習?
所以自學最難的地方既不是學什麼,也不是怎麼學,而是怎麼堅持,因為你要不斷地和自己的惰性做鬥爭,和各種各樣的誘惑做鬥爭,和輕鬆舒服的安逸做鬥爭。這麼難,怎麼辦?
方法只有一個——養成習慣。
是的,習慣。
學生時代,我一直很喜歡寫作。工作後,這個愛好就擱置了。直到從今年開始,我又重新開始學習寫作課程、加入寫作訓練營、堅持在公眾號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學習體會,並一直堅持到現在。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從小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學生時代大大小小的日記本有幾十本,儘管工作後這個習慣就慢慢放棄了,但是一種熱愛一旦養成習慣,就容易順著這種慣性堅持下去。很多人很難做到每天學習,卻可以很輕鬆地堅持每天刷牙。為什麼?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畢業很多年後,我才終於明白為什麼當年那些學霸可以天天學習而我卻做不到的原因了,因為學習對人家來說就跟刷牙一樣自然啊!(一個老學渣多麼痛的領悟~)
為什麼一定要自學?
這一點放在最後講,是因為我認為自學最大的意義就是——給未來的自己投資。如果說有什麼投資是只賺不賠的話,那麼自學無疑就是這樣的投資。而且,這項投資越早越好,它會為你帶來這樣一些收益:
1.解鎖加速學習的技能
自學,未必能夠給你帶來好的工作、好的運氣、好的報酬。但是,學習到一定程度,你會解鎖一個關鍵技能——融會貫通,之後你的學習速度就會呈幾何增長。
根據 Barbara Oakley 教授的觀點,我們的知識是壓縮成「塊」(chunk)的,每一個塊都有一個固定的神經迴路,某個塊用得越頻繁,那一部分的神經迴路就會越牢固,就像小路越走越平坦一樣。而我們學習新知識時,神經會自發地選擇那些平坦的路徑,也就是會與已有的知識塊進行連接,這個過程被稱為「融會貫通」或者「觸類旁通」(transfer)。所以,當你的知識塊越來越多,體積越來越大之後,後面學習新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容易。有人說,學習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加速度,原理就是在這裡。
更重要的是,原有的知識塊很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連接,帶來驚喜。每個人都看到蘋果落地,卻只有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這種「頓悟」,其實就是融會貫通的意外成果。
2.獲得階梯式的成長
想起網路上的一個笑話:一個人跑去問老闆「我都有十年工作經驗了,為什麼您還不給我漲薪水呢?」,老闆回答說 「你是有十年工作經驗呢,還是把一年工作經驗用了十年呢?」。
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工作的前幾年往往是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時期,當你一切都能得心應手、熟悉應對時,很容易進入一種平和的溫水煮青蛙的時期。
當一個人的學習曲線開始趨平的時候,要特別小心,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誰都喜歡安逸,可是安逸的後果就是一年的工作經驗一不小心就用了十年。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唯一的辦法就是持續不斷的學習。
3.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知乎有一個問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題主問:
你在知乎上究竟學會了什麼?
其中最高票的回答是這樣的:
小時候不努力學習,長大了就只能給別人點讚。
一句話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坎。不多解釋,你們懂的。
總結:
這一年對我來說,是收穫頗豐的一年。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其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改進,以及學習認識的提高。寫到這裡,突然覺得好心塞,為什麼我20歲的時候,不懂得這些呢?
或許,人的一生總是要走些彎路的吧。這種時候,大概也只能大丈夫了。即使現在有些晚了,我還是想說:趁著牙好胃口好,趕緊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