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4, 2009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理論和觀念都有淘汰的一日,頭腦和思考則永不淘汰。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施保旭

照相機圖片留意日本書籍出版或是對日文翻譯書有興趣的人便會發現,日本人對於「備忘錄」或是「記事本」的應用研究有著非比尋常的執著,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著作問世,有時也會有銷售數十萬本並進入排行榜的暢銷書出現。

日本人是個拘謹的民族,常受到的批評是抄襲的多、原創的少。但是,如果靜下心來觀察,一再強調過往印象的此類批評如今幾乎已淪為盲目的攻擊。現今不論影視、電玩、電子家電等等,哪一個領域看不到日本人的創作與發明?其影響甚至在社會中形成了「哈日族」之術語。從管理面而言,其最令人矚目的,便是從小地方發現改進之道所下的功夫了。記事本的研究,便是此一思維下的產物。

日本人運用記事本,最重要的精神便是鉅細靡遺地紀錄工作或生活上的所見、所思、所為,並於紀錄之後,進行彙整與分析。例如:    

*綜合相關報導,以整理出目前的熱門話題以及社會大眾生活上的困擾。

*分類整理日常飲食紀錄,研究出身心平衡與飲食習慣的關係。

可以看出,蒐集大量的資料,再由資料中整理出獨特的體系;以此體系為出發點,加以解讀、分析、創新,進而提出適當的方案,這便是日本人逐步改良的秘密。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總結自己為學與做人的基本觀點所提出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實在是知識管理的不傳心法。也就是說,廣博地學習知識並加以研判,藉由長期的積累而淬煉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因此,由資料的蒐集,直至創新智慧的發光,中間顯然存在一些工具與方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個人知識庫的建置是基本功夫

所謂「資料」,代表彼此間無多大相關的原始材料,這些材料必須經過整理與篩選之後,理出其結構性關係,才能稱為「資訊」。即便是最簡單的資料蒐集,也有需要注意之處。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資料乃來自於他人,這些資料在發布時,設定的讀者類型可能與我們不同;此外,同樣的資料面對不同的需要時,資料間的自變數與因變數會隨著目的之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許多零散的資料在累積至一定的量之前,並不容易觀察出其間的結構性關係。因此,蒐集資料或資訊的要訣便在於:只要將來可能有用的資料或資訊、個人再小的靈感,都立即加以紀錄寫下。書寫或紀錄本身其實即伴隨有思考的過程;我們往往發現,在抄錄資訊或是記錄他人意見的同時,自己的意見也跟著自然湧現。

蒐集的資訊必須經過有目的、有系統的整理(包括:篩選、評估、標示、分類、歸納、組合等等),並保證能於需要時很方便地檢索到所需的部分之後,才能稱為「知識」。總而言之,這便是個人知識庫的建置與維護。為了使整個過程能更有效率,進行資訊蒐集時,便該有明確的方向與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Google Alerts或是RSS閱讀器之類的工具軟體都可以用來幫助我們,不致錯失可能有用的最新資訊。

淬煉自己的體系,方能將資訊內化為知識

將知識庫中的概念或重要字詞不斷地加以分割、排列、重新組合,便可以從其中的變化尋得新的靈感、新的知識。因此,建置於個人知識庫中的資訊最好不要長篇大論的存在,而要讓它們經過切割,維持夠小的規模個別存在、更多組合的彈性,因為沒有一定的結論,便可以容納更多自己的思考空間。當然,知識庫內容也需隨時審視其是否過時,並判斷其保存價值。事實上,在資訊氾濫的時代,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犯了資訊焦慮症,深怕自己漏掉了些什麼。然而,盲目蒐集資料而未整理的結果,將因自己的錯誤安全感而更加失去資訊掌握的能力。

這邊所談的是個人知識管理的心法,而個人知識庫的建置,則需要好的工具方能維持。在今(96)年8月號《清流月刊》的〈從維基百科談知識管理〉一文中,我們介紹了維基寫作的做法以及相關免費軟體的功能簡介,建議您不妨一讀。

知識需經實踐方能昇華為智慧

知識庫的建立,讓您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但是,它仍無法直接提供您智慧。智慧無法言傳,只能靠自我發現與成長。擁有可觀的知識,並不代表具有等量的智慧。法國思想家蒙田甚至說過,「初學者的無知是因為沒學過,學者的無知是因為學得太多。」各類的知識必須經過思考、綜合、應用、調適、創新之後,才能變成可以活用的「智慧」。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曾說,「理論和觀念都有淘汰的一日,頭腦和思考則永不淘汰。」換成我們的話便是,知識必須昇華為智慧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厚積而薄發」的精神在於累積了深厚的知識之後,應該觀察、思考,並尋求適當的機會來加以發揮,而非僅是憑藉知識淵博而自滿傲人。《論語》開卷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真是一語道破知識昇華為智慧的不二法門。老夫子說,隨時將胸中的學問拿出來實證、應用,經由發現理論與實務間的差距,而不斷地自我成長,這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快樂。只可惜,多年來的國文教育將它解讀成「學習新知而時時溫習」,強調舊知識的反覆記誦而將實踐的精神給埋沒了。金氏世界紀錄最高智商紀錄保持人瑪麗蓮‧薩凡特(Marilyn vos Savant)便曾表示,「要獲得知識,人必須學習;但要獲得智慧,人必須觀察。」

在實務的訓練上,選定特定主題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待知識庫紀錄至一定的量時,便加以綜合整理成企劃書,然後具體去實現它。企劃書以及實行的結果與經驗,同樣回饋至知識庫中成為往後的參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些經驗其實便是智慧。在現今的社會中,整理紛雜的資訊以提出方案的企劃能力已經是上班族的必備條件。企劃個案的累積,甚至常用格式的整理,將使個人的企劃能力快速提昇。而智慧便在逐漸累積的知識庫內容與經驗中浮現。

不論是知識庫的建置或是理論的實踐,持之以恆的努力與點點滴滴的累積是最主要的關鍵。有人估計,達文西一生總共撰寫了一萬多頁的筆記!這種終生不懈的努力,終於讓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等的頭銜都不足以形容其成就的偉大,並千古不衰。

結語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電腦科學發展中相當具有戲劇性的一個學門。早期大家對其期望甚殷,甚至認為發展出「會思考的電腦」指日可待。這些過高的期待不斷地破滅之後,這門學問進入了發展的空前低潮,大家終於承認,電腦只能依照人類交給它的規則與事實來做推論。根據這個經驗,人工智慧學者改而研究將特定領域專家的知識輸入電腦,並藉由電腦的高速與大容量進行推論的「專家系統」終獲得相當大的成功。同樣的,面對不斷快速膨脹的資訊,我們必須善用各種工具整理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作為思考與創新的基礎,並以之與外界環境做對照,如此方能結合知識與經驗以創造出無價的智慧。

(作者是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副教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