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心裡一直有一個想法,想回溯過往數十年的求學生活與工作生涯,反省深思這些經驗與所見所聞,如果我能寫一封信給十五年前的自己,我會想跟年輕的我說些什麼呢? 會勸他做些什麼,又會勸他不要做些什麼? 我會那麼有興趣的原因是,隨著時間與經驗,我的想法與建議一直在變,而如果將時間軸拉到以年以上為單位的時候,那得出來建議的結論會是什麼? 結果是完全跟當年的想像完全不一樣。
我很喜歡這樣的思考,雖然我知道想出來的建議永遠也沒辦法在寄給過去的自己,但是對現在的我依然很有參考價值。 最近幾個月我才換一份新的工作,從曾經台灣最創新的公司,換到一家年輕活力十足的互聯網新創公司。 這幾個月我跟許多內陸的年輕人共事,他們積極充滿企圖心,敢作夢有執行力,也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與態度,這著實跟年輕的我比較起來,覺得有點汗顏,也有點為台灣的年輕朋友們感到憂心。 從這幾年來的很多反省的想法,到短短一二個月文化激盪出來的火花,除了整理一下自己的心得,也分享給年輕的朋友們作參考。 這些都是個人的經歷與體驗,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就當作一個意見交流也好。
- 無止盡地發掘你內心的渴望與熱情,愈早愈好,但永不嫌晚
很幸運的是,我很年輕就察覺自己特別喜歡某些事情,那就是電腦與軟體。 從求學到工作之後,這樣的熱情一直持續著,所以不少的求學或是工作期間,不論是加班或是合理不合理的挑戰,常常我還是一樣甘之如飴地寫程式當玩遊戲一樣在破關。 我並不是很有天份的人,但是這樣簡單的自我覺察,找到自己的熱情,這樣長時間的點滴累積帶給我了很多的機會與優勢。 如果回想當初我要給自己建議的話,我想除了興趣之外,我會告訴年輕的一定要勇敢地去立一個凌雲志,敢做一個偉大的夢,然後拼了命去實踐它。 不論是一個瘋狂的點子、一個跨國的比賽或是有影響力的專案。
不過這些年來我發現,原來能察覺自己的熱情的人,似乎少之又少。 所以那我想這些人的建議就是,及早在求學時代,尤其是最自由的大學期間,好好地探索自己內心的聲音。忘掉十二年來考試的慣性,擺脫為分數而唸書。 不論是隨意修自己想修的課,或是狂熱地參加不同的社團活動,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旅遊、閱讀、藝術、創作都好。 盡可能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深處,長年一直被忽略的聲音。
- 考試不重要、學歷不重要、聰明不重要,只有堅持與行動力才重要
年輕的歲月也很有限,如果我能早點給年輕的我建議的話,我會說希望自己早點放掉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好好專注在本質面。
考試不重要。 同在一個教育制度下的大家,應該跟我一樣被十二年的考試制度所摧殘。 雖然我是這種考試制度下的受益者,但是經過了數十年的回想與反省,我還是覺得本墨倒置,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與其那樣看似有系統、有組織地持續吸收知識,不如砍掉大多數的課程,留下時間去發掘每一個人的天份與興趣,也留下時間讓年輕人自由發展。 聯考前如果很難對抗體制的話,至少大學生涯之後,也有選擇的權利。 會建議年輕的自己回歸本質,尋找追求知識的熱情,開放的態度與獨立思考,不要太注重考試的結果,當然也不建議被二一退學。
學歷不重要。 我觀察了不少成功人士,從數據上看來,發現學歷對成功而言沒有大太的相關性。 最近我也被一個成功年輕的企業家所刺激,他直白地跟我們說,如果有信念、有夢想有行動力的話,就馬上就去衝刺了,根本不要去唸大學。 我想想幾個最有名的企業家的例子的確也是。 但畢竟 Bill Gates 或是 Mark Zuckerberg 算是少數,所以我也不確定敢不敢鼓勵年輕的自己那麼冒險,但至少希望自己不要過度看重學歷,除了學歷真的愈來愈不重要之外,我也不希望自己陷入一個階級的陷阱。真的工作之後,其實態度實在比學歷甚至工作來的重要多了,二三年的累積就會馬上拉開差距,這都取決於個人的投入。
聰明不重要。 當然我知道我改變不了聰明的程度,但是我後來才體會到我太高估聰明的重要性了。 由於考試與分數的原因,我覺得年輕的我很容易陷入對聰明與天才的崇拜陷阱,總是羨慕輕鬆唸書考高分的同學。 但把時間的流拉長後,我很驚訝發現「聰明」根本與成功沒有什麼相關性。 想起之前我看了一本投資大師 Jim Rogers 寫的書,他有一句話我特別印象深刻。
我們都認識不成功的聰明人,很有才氣卻不成功,其關鍵在於是否持之以恆
from Jim Rogers
年輕的如果當年唸這句話,我應該覺得是廢話或是沒什麼感覺。 但是這些年經歷了許多事,認識了那麼多人之後,我也相信這句話是事實。 之前我統計下來,覺得學歷不重要,聰明也不重要,但我觀察下來的結果,每一個成功人士都一定共同擁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堅持的行動力。 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年輕的我不願意接受呢? 我想應該是我總覺得很多的事情應該有捷徑,或是很好的方法論,而不是那麼樸實的答案,但的確,現在我覺得這就是關鍵的答案。
學歷、考試或是小聰明,就像是個百米賽跑一樣,讓我誤解了只要百米能跑的好,剩下的都不是問題,但這完全錯誤,人生像是一個超級長的馬拉松,需要的核心不是爆發力,而是堅持。堅持與行動力的來源是什麼呢? 這很簡單也很複雜,簡而言之就是「企圖心」:你到底多想要達到目標, 可能源於熱情、夢想或其它原因。 就算是現在的我也沒辦法給年輕的我答案,我只能勸自己,趁年輕多多探索,我也勸現在的自己,不要停止繼續聆聽內心的聲音。
- 擁抱衝突、勇於冒險,開放與充滿企圖的心,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
堅持與行動力沒有捷徑,但是對於「態度」,我有清楚的建議方向給年輕的自己。 我總結了幾個十多年來很重要的個性態度的特質,對於成長太有幫助了。 我要大聲地告訴年輕的我,拜託自己現在就開始要求自己,天天激勵自己去練習這些態度,我知道自己的個性做這些不容易,但是愈早習慣愈好。
我們喜歡衝突,討厭和諧
from 以色列教育部長皮隆
年輕的我,個性十分平和,有時還有點鄉愿。 寧可群體平和,也不願意去面對衝突、爭辯或挑戰。 總覺得「以和為貴」。 從這些年與各式各樣的人共事之後,我總結了幾乎所有很有能力的人,絕對不會是那麼平和的好好先生,他們都所有堅持,可以跟你為很小的點爭執衝突,這樣不同領域的人的堅持衝突下,才有機會激盪出好的火花。 我沒有看過任何平和無爭吵的團隊,有辦法做出好的作品。 所以千萬不要鄉愿,什麼都好,什麼都可以,什麼都重要,也什麼都不重要。 就算我想的是錯的,也要大聲說出來,去激盪去挑戰。 有錯有衝突才有機會可以改正。 大家都很和樂,走安全牌不說就不錯,那永遠也不會成長。 去擁抱衝突,然後也記得帶著正面的能量,吵完不帶情緒。 這點我發現內地的同事表現的很好。 他們很直白,想到什麼說什麼,你直白地跟他們說他們也不會太生氣。 我也常看到會議室裡內地的同事們面紅耳赤的激辯著,但是會後大家不帶情緒地可以一起吃飯聊天。 這些同事不是什麼資深的同事,都是剛出社會很年輕的新鮮人,年輕的我,還有青年朋友們,我覺得我們真得過度「有禮貌」了!最近也看到一篇天下的文章「以色列教育部長皮隆:我們喜歡衝突,討厭和諧」,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最大的風險不是失敗,而是過得太安逸了
from Dropbox CEO Drew Houston
我要告訴年輕的自己「挑戰自己的舒服圈」,也就是不斷的冒險。 冒險通常不危險,但是卻讓人緊張想逃避。 我知道這是現在與年輕的我個性上的弱點,但是我要欣喜地告訴你,這些年來,主要的成就感與成長的機會,全都來自於我勇敢去冒險,惟一的遺憾就是太少去冒險,以致成長的還是不夠快。 每一個冒險的機會,都具有極大的成長養分與突破,我鼓勵年輕的我,去接受任何形式的冒險。例如把握每一次有機會發言的時候,挑戰最困難的專案,在陌生的環境下能主動認識新朋友。遇到任何事情,情感上突然冒出一個情緒叫你逃避,但理智上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絕的時候,就去做吧。 這些冒險,也呼應了第一段的熱情與探索。
佛教中有一句話:
初學者的心態;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from Steve Jobs
最近的新工作給我很大的震撼是,我發現這些年我累積與擅長的經驗方法,到了新環境完全不適用。 還好我自認現在的我能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這些新事物。 我勸告年輕的我一定要打開心胸,開放任何可能性,讓東西能一直進來,也能出去。 這陣子觀察到中國企業的超競爭也讓我大開眼界,如果我一直沉迷在過往的經驗之後,我就沒辦法空下位子好好地全盤吸收。 我鼓勵年輕到現在的我,永遠都要保持初心的心態,丟掉過去的成功經驗,丟掉資深的頭銜階級,丟掉自以為是。 另外我也勸戒年輕的自己,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這會影響你的冒險,也會影響熱情的探索,一直聆聽內心的鼓聲前進吧。
人生只有一次,人生也沒有太多個的十五年。 我心中一直想著一件事且深信不疑。 多年後的自己,你是會悔恨你勇敢地嘗試了一件事失敗? 還是會悔恨你當初沒去嘗試? 我自己的經驗,這麼多年所有的悔恨永遠是後者。
與十五年前的我,還有十五年後的我共勉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