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自我要求
學生時代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究竟是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較佳,還是技術導向較佳?舉例來說,我想寫個留言版,我發現要完成最基本的需求,我得學 HTML、PHP 和 MySQL,於是我針對我要做的功能學相關的語法,最後完成留言版。可能資料庫設計沒用到正規化,網站外觀沒用到 CSS,一些動態功能用 PHP 實現而非 JavaScript。相較於從頭學寫網站所需的各項技術,這個作法比較務實,我用較少的時間完成目標。極端地看,用問題導向的解法時,我可能找到相關的程式碼,用它們拼貼出結果,但不確定各塊在做什麼。技術導向的解法,可能要先花一段時間弄清楚寫網站需要的技術,再各別學個基本能力,接著開始實作。當然,世界上不是只有 0 和 1,我們常混著用問題導向和技術導向的方式解問題。這裡我說用問題導向的意思,是指偏向用問題導向。
不只做產品,做研究時也是類似的情況。問題導向就是從問題開始往下挖,看前人做那些方法,將自己不熟的部份補起來,有了必要的知識後,就能回頭解決問題。而技術導向的做法,我可能會加強基礎學科知識,視類別而定可能是機率和線代,或是計算機組織和編譯器,接著才開始思考如何解問題(或重新定義問題)。
以前我沒什麼時間觀念,通常是技術導向的作法,覺得有趣就看我能從多底層開始往上學。比方說使用 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 時,我會弄清楚我要用的資料結構怎麼運作的的,時間複雜度是多少。實際上大部份的使用情境不需要這些知識,稍微讀一下文件的注意事項即可。要用 machine learning 的工具,就找適合的 machine learning 課程講義來讀,弄清楚要用到的 model 怎麼運作。直到現在,我無法確認這些對於使用工具究竟幫了多少忙,當初花的時間對應到目前的幫助,真的划算嗎?
最近我試著用問題導向的方式解問題,初期進展確實比較快,不過後來遇到一些狀況,才發覺技術導向的好處。有些情況,我們根本不明白問題出在那裡,有太多可能。舉例來說,前幾天我和同事發覺不同使用者登入同一頁面,操作速度卻差了一大截。有許多可能原因:網路連線 、網頁框架、資料庫等。做了一些初步測試,我懷疑是 MySQL 根據歷史記錄做錯 query optimization。於是用 EXPLAIN 看相同的 SQL 配合不同使用者 ID,結果發現 MySQL 執行 query 的方式有細微差異,造成取出某些使用者的資料時,用較慢方式執行 SQL。於是讓 MySQL 重分析表內的資料後,問題就解決了。若不是之前稍微看過 MySQL 執行 query 的相關知識,不會這麼快就直指問題核心。也許就會用別的方式繞開這問題,一輩子都不知道怎麼解它。待發生類似問題時,又用別的方式繞開它,長遠來看浪費開發時間又增加維護成本。
另一個反面的例子是,我一直沒用 lock 的習慣,教科書告訴我們 deadlock 很可怕,所以我會想辦法避開用 lock。結果最近有個小專案因為沒用 lock,真的發生 race condition 造成有一點點資料不正確。實作前我明白會有這樣的狀況,但這個問題對我們的目的沒什麼影響,衡量開發時間後我決定寫下註解強調會有 race condition,而選擇不處理它。對照最近的體悟,我明白這樣下去我不可能學會用 lock,這不是個好現象,所以又找時間回頭看 MySQL 怎麼 lock table,結果比想像中來得簡單,之前多慮了。
有很多類似這種的逃避例子,像多人一起寫程式容易有問題,於是大家傾向將功能切乾淨,每人寫沒有交集的功能,最後再來整合。但是,對照近年來的軟體開發的趨勢,愈早整合愈容易解決問題。一個人開發容易有盲點,互相協助可以降低初期錯誤,以利後期整合。問題是,要能順利地多人共同開發,得做對不少事才行。像是版本管理系統、coding style、天天合併程式等。每一項都需要時間練習。若一個人開發時有好好練習,和別人合作時會減少許多問題,比較容易推動密集的團隊合作。
在面試別人時,我發覺一個問題:有些人學到的技能剛好只能應付他負責的專案。問題在於,若平時我們都處理簡單的專案,要怎麼轉去負責困難的專案?兩者之間有個斷層。像這類的例子不勝杖舉。比方說要從資料庫表 A 取出部份資料塞入表 B,最「簡單」的作法是寫個程式用 SQL 取出資料,用程式做些處理再用 SQL 一筆筆寫入表 B。另一個作法是直接用一個較複雜的 SQL 直接搞定。當資料量大時,後者執行速度會快上不少。並且,學會後者的寫法後,之後只要花一點時間就能處理類似的情況,不用再寫一個小程式。其它像寫程式的習慣、用程式工具的習慣,都是一樣的。多數情況我們可以用最「不費力」的作法滿足需求,但長遠來看卻是毫無長進。實際上有更有效率的作法,這裡的效率包含開發時間和軟體品質。
對照大學的程式來看,這一年來我以為自己程式已寫得頗有品質了,雖然知道一些小問題,但覺得並不迫切,也不知怎麼查相關的解法,就放著它們。最近翻了一下Effective Java 第二版和 Growing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Guided by Tests,才發覺還有太多的東西要學,自己和資深的軟體工程師差了一大截,照我目前的學習方式,和他們的差距只會拉大不會縮短。若只專注完成眼前的工作,我永遠無法補足和更難工作之間的差距,這才驚覺問題導向的盲點。
走過天平的兩端後,我現在的體悟是,得雙向夾擊來解決問題。一方面用問題導向解問題以符合時程,確保時間有花在刀口上。另一方面再抽時間用技術導向的方式強化自己的實力。如此一來,在完成當下的專案的同時,也有一點一滴地補足技術斷層,取得挑戰更難專案的機會。題外話,英文也是很重要的「技術」,這一年來我半強迫地讓自己盡量搜英文文件,思考關鍵字比以前敏銳不少,閱讀速度也變快,獲得答案的速度比以前快、品質也較佳。
不只做產品,做研究時也是類似的情況。問題導向就是從問題開始往下挖,看前人做那些方法,將自己不熟的部份補起來,有了必要的知識後,就能回頭解決問題。而技術導向的做法,我可能會加強基礎學科知識,視類別而定可能是機率和線代,或是計算機組織和編譯器,接著才開始思考如何解問題(或重新定義問題)。
以前我沒什麼時間觀念,通常是技術導向的作法,覺得有趣就看我能從多底層開始往上學。比方說使用 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 時,我會弄清楚我要用的資料結構怎麼運作的的,時間複雜度是多少。實際上大部份的使用情境不需要這些知識,稍微讀一下文件的注意事項即可。要用 machine learning 的工具,就找適合的 machine learning 課程講義來讀,弄清楚要用到的 model 怎麼運作。直到現在,我無法確認這些對於使用工具究竟幫了多少忙,當初花的時間對應到目前的幫助,真的划算嗎?
最近我試著用問題導向的方式解問題,初期進展確實比較快,不過後來遇到一些狀況,才發覺技術導向的好處。有些情況,我們根本不明白問題出在那裡,有太多可能。舉例來說,前幾天我和同事發覺不同使用者登入同一頁面,操作速度卻差了一大截。有許多可能原因:網路連線 、網頁框架、資料庫等。做了一些初步測試,我懷疑是 MySQL 根據歷史記錄做錯 query optimization。於是用 EXPLAIN 看相同的 SQL 配合不同使用者 ID,結果發現 MySQL 執行 query 的方式有細微差異,造成取出某些使用者的資料時,用較慢方式執行 SQL。於是讓 MySQL 重分析表內的資料後,問題就解決了。若不是之前稍微看過 MySQL 執行 query 的相關知識,不會這麼快就直指問題核心。也許就會用別的方式繞開這問題,一輩子都不知道怎麼解它。待發生類似問題時,又用別的方式繞開它,長遠來看浪費開發時間又增加維護成本。
另一個反面的例子是,我一直沒用 lock 的習慣,教科書告訴我們 deadlock 很可怕,所以我會想辦法避開用 lock。結果最近有個小專案因為沒用 lock,真的發生 race condition 造成有一點點資料不正確。實作前我明白會有這樣的狀況,但這個問題對我們的目的沒什麼影響,衡量開發時間後我決定寫下註解強調會有 race condition,而選擇不處理它。對照最近的體悟,我明白這樣下去我不可能學會用 lock,這不是個好現象,所以又找時間回頭看 MySQL 怎麼 lock table,結果比想像中來得簡單,之前多慮了。
有很多類似這種的逃避例子,像多人一起寫程式容易有問題,於是大家傾向將功能切乾淨,每人寫沒有交集的功能,最後再來整合。但是,對照近年來的軟體開發的趨勢,愈早整合愈容易解決問題。一個人開發容易有盲點,互相協助可以降低初期錯誤,以利後期整合。問題是,要能順利地多人共同開發,得做對不少事才行。像是版本管理系統、coding style、天天合併程式等。每一項都需要時間練習。若一個人開發時有好好練習,和別人合作時會減少許多問題,比較容易推動密集的團隊合作。
在面試別人時,我發覺一個問題:有些人學到的技能剛好只能應付他負責的專案。問題在於,若平時我們都處理簡單的專案,要怎麼轉去負責困難的專案?兩者之間有個斷層。像這類的例子不勝杖舉。比方說要從資料庫表 A 取出部份資料塞入表 B,最「簡單」的作法是寫個程式用 SQL 取出資料,用程式做些處理再用 SQL 一筆筆寫入表 B。另一個作法是直接用一個較複雜的 SQL 直接搞定。當資料量大時,後者執行速度會快上不少。並且,學會後者的寫法後,之後只要花一點時間就能處理類似的情況,不用再寫一個小程式。其它像寫程式的習慣、用程式工具的習慣,都是一樣的。多數情況我們可以用最「不費力」的作法滿足需求,但長遠來看卻是毫無長進。實際上有更有效率的作法,這裡的效率包含開發時間和軟體品質。
對照大學的程式來看,這一年來我以為自己程式已寫得頗有品質了,雖然知道一些小問題,但覺得並不迫切,也不知怎麼查相關的解法,就放著它們。最近翻了一下Effective Java 第二版和 Growing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Guided by Tests,才發覺還有太多的東西要學,自己和資深的軟體工程師差了一大截,照我目前的學習方式,和他們的差距只會拉大不會縮短。若只專注完成眼前的工作,我永遠無法補足和更難工作之間的差距,這才驚覺問題導向的盲點。
走過天平的兩端後,我現在的體悟是,得雙向夾擊來解決問題。一方面用問題導向解問題以符合時程,確保時間有花在刀口上。另一方面再抽時間用技術導向的方式強化自己的實力。如此一來,在完成當下的專案的同時,也有一點一滴地補足技術斷層,取得挑戰更難專案的機會。題外話,英文也是很重要的「技術」,這一年來我半強迫地讓自己盡量搜英文文件,思考關鍵字比以前敏銳不少,閱讀速度也變快,獲得答案的速度比以前快、品質也較佳。
Reference:
http://fcamel-fc.blogspot.ca/2010/07/blog-post.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